英法两国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,只是由各自的驻德大使向德方提出抗议照会,谴责德国对奥地利施加了“压力”。希特勒则宣布德奥关系是“德意志人民的内部问题,与第三者无关”,拒绝了这些抗议。4月初,英、法、美分别承认了合并事实,撤回各自的驻奥使馆,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。
三、《慕尼黑协定》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
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个多民族国家。全国人口共约1500万,其中捷克人750万,斯洛伐克人250万。在其余的少数民族中,德意志人为320万,占总人口的21%,主要居住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苏台德(Sudeten)地区。其他,匈牙利人、卢西尼亚人、波兰人相加,不到200万人。在建国初期,国内各民族基本上能融洽相处,没有发生大的冲突。经济大危机袭来后,德意志人大批失业,而政府的救助政策偏向捷克人,德意志人对此颇有微词。正在此时,纳粹党在德国迅速崛起,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,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势力也随之迅速发展。1904年建立于奥匈帝国的“德意志工人党”在1918年5月改名成“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”(Deutsch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),奥匈帝国瓦解后分裂成三支,其中一支在捷克斯洛伐克活动。1933年,该党与“德意志民族党”一起遭到政府禁止。同年10月,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组建了“苏台德德意志祖国阵线”(Sudetendeutsche Heimatfront),由主张实现德意志人民族自治的康拉德·亨莱因(Konrad Henlein,1898—1946)主持。1935年,该组织改名为“苏台德德意志人党”(Sudetendeutsche Partei),并在当年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取得成功,占据了全部66个德意志人议席中的44席,成为最大的德意志人政党,很快受到德方青睐。德国外交部给予每月1.5万马克的秘密资助,并通过驻捷使馆插手其活动。亨莱因对德国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。1937年11月19日他向希特勒表示,该党的目标是“把苏台德德意志地区,甚至整个波希米-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地区并入德国”,尽管它“表面上还必须表示赞成维护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土完整”并提出一个“显得切实可行的目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