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唯我论而言,“期望”是我的期望,“均值”是生活呈现给我的整体现象。两者略有不同,但就在生活中来看待,两者又是统一的,它们作为衡量的方法,赋予我权衡我的意愿与生活的响应之间关系的智慧。当我的期望与生活呈现给我的均值对应的时候,我就走在了“中庸”的道路上。古希腊的“智慧”一词有时是指一种权衡的智慧,它的体现就是亚里士多德的“中庸之道”,与中华传统中的“中庸”相通。中庸并不是求平均,而是在意愿与生活的现象之间进行权衡。真诚性呈现为概率,而意愿权衡为“权重”或“(对我的)影响”,因而对两者都综合考虑时,才是真正的中庸。
〇 逻辑和数学
逻辑和数学是那些用神话语言表述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化,由于理性的约束切断了无穷可能性而使得其表述语言严格化,因而逻辑与数学也是决定论的天堂,在其中似乎一切都是被决定好的、环环相扣的。其中逻辑更偏向于“一”,而数学更偏向于“多”,但其实两者是互相渗透的。
逻辑和数学所处理的其实是形式的问题。据古代毕达哥拉斯派以感应对应的“数”为本原的单一基础,试图让每一个“数”对应一种具体的事物。这种对应是一种实体的对应。在我看来,现代数学的“数”已经跳出了这种实体对应的方式,而选择了研究纯粹形式等价转换系统的道路。“不等式”数学似乎是研究非等价转换关系的,其实不然,因为“不等式”只是将基数的研究转换为序数的研究,“不等”关系在这种角度看依然是一种等价转换关系。在纯粹形式化的层面上,逻辑和数学是一回事。